考题再现
“箪食瓢饮,贫居陋巷,而能不改其乐”,是颜回的精神;
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是范仲淹的精神;
“一世忠贞兴故国,满腔热血沃中华”,是赵一曼的精神;
“攻城不怕艰,攻书莫畏难”,是叶剑英元帅提倡的精神;
......
古往今来,那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常常令人感动、向往,然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作出选择时,人们往往又会犹豫,甚至畏难不前。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、感受和思考,以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”为题,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。
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(一)
门外的紫藤花开得很有精神,谁也不记得它曾经弱不禁风的样子了--只有我和外公看着它如何经历了凛冽的朔风、严寒的洗礼,长成现在挺拔的身姿。
这株紫藤本是两株小苗,淡绿色的茎,风一吹就会倒在地上,就像刚开始走路的小孩一样,努力向上,但总是磕磕绊绊。我们把它们放在爬架的两根柱子边,用铁丝固定好,盼着它们快快生长,然后顺着架子盘旋而上。春去秋来,它们仍是没能攀上架子顶端,只是摇摇欲坠地挂在柱子上,依靠铁丝勉强缠绕着。那天的风突然大了起来,兴许是冬至快到了,空气里似乎铺上了一层大网,从紫藤顶端罩下去,树叶落个不停。藤条更是直接从铁丝的缝隙里抽了出来,被凛冽的寒风一吹,在架子上张牙舞爪。蓦然间,一年努力变成一纸空谈,余下的只有绿叶三四片。
等风缓和了一些,我们便急急地出门看。外公只是把掉落的藤条又挂了回去,也没有再用铁丝加固。我不明白,如果风再大一点,这藤蔓岂不是遭了殃?可外公只是顺口一提:“花是有一点精神的,看吧,过几天就会变样儿的。”我便不再说什么。
不知这个冬天有多漫长,只是门外的风似乎不曾停过,院子里的植物大都是没剩几片叶子。出人意料的是紫藤竟迎着朔风,顺利“盘踞”在了爬架顶端,光秃秃的藤条上竟然长了三四个花苞,直到那天,我的紫藤开花了,我才明白花的精神为何——
爬架上的花串恰似流萤滑落,紫色傲然,白色温婉。花枝拂下一片春色,在那春风再会藤条之时,数朵紫白相间的天姿玉容落在了爬架下的池塘里,徐徐地推开一片水波,在小雨和水流的安抚下缓缓地打着旋儿……
我不觉了然。花的精神,是风雨无阻,是坚持不懈。此时,外公走到了我的身边,笑道:“这个紫藤花,不向上爬,不紧紧地盘绕在柱子上,是没有出路的。所以它有它的气节,它有它的志向,风再大,也是一时的,所以它没有任凭风雨摧残,而是在风雨中倔强地生长。花是有一点精神的,才会将灿烂绽放枝头,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呢?孩子,你看看那些有精神、有气节的人,哪个不受人敬仰,不名垂史册?”
微风拂过,一枝花在风中撞上了另一枝,枝头攒动,看啊,它们在嬉戏呢!
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(二)
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,就像爷爷,在诗中找到远方。
爷爷每天早上都会捧着一卷诗集,在阳台上诵读。那时的爷爷,是满腹经纶的,眼中只有文字,只身一人浸在另一个世界,阳台外,天成了卷,云成了墨,构成一个只有笔墨文字的地方。爷爷的声音铿锵,有时缓和,有时急促,抑扬顿挫中似乎能参透一切文人的心思。每次诵读完,他的心胸好似变得开阔,脸上流露出一种意犹未尽的笑。
小时候,只觉得爷爷诵诗和隔王大爷的晨练一样,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。一次我好奇地问道:“爷爷,您为什么每天都要读诗啊,为什么不去跑跑步?”爷爷浅浅一笑:“跑步去的
只是有限的地方,而读诗,却已然在去远方的路上。”似懂非懂的我,只知在爷爷身上,是有一点什么精神的,和其他老年人不一样的精神。
长大些,去医院看望生了病的爷爷时,他插着针管的手中,仍翻着诗卷,病房里的空气流动,又似凝住了一般,只留下似有似无的诗的味道,飘散,荡漾。端水给爷爷时,他轻轻说道:“这病房太小,可也限制不住我在诗中走向远方的道路。”心中,一种敬佩之感油然而生,仿佛那条通往远方的路,只有爷爷可以踏上,只因他那以诗为友的精神。
那次回乡,爷爷引我到他的书房。只见两个大书柜,上面摆满各朝各代不同文人的诗集。爷爷开口说道:“人生有两个顶峰,那就是诗和远方。既然现实中到达不了远方,那就在诗中寻找。孩子,这些诗你都可以看,记住,不要停止走向远方的脚步。”爷爷的杯中,茶香袅袅,好像要和诗风一起,到达很远的地方。
爷爷,确是有一点精神的。
那种把生活中的一切看淡,只在诗中漫步的洒脱胸襟,是爷爷的精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