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千年来,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,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,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……很多事物,在时间的淬炼中,愈显活力和价值。
请以“历久弥新”为题目,写一篇议论文。
要求:论点明确,论据充分,论证合理;语言流畅,书写清晰。
在学习中,“历久弥新”似乎是政治课本上一个常见的词汇,它经常用来描述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状态,而如今,让事物历久弥新也成为了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。
历久弥新,顾名思义,即事物经历长时间的淬炼后,在当今时代发挥了新的作用,焕发出了新的活力。然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达到“历久弥新”的条件,若事物本身没有意义可言,一潭死水,如何弥新?若事物没有悠久的历史,未曾历久,如何弥新?在中华文化中,倘若没有几千年前深刻的道家思想,习主席如何能将老子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的治国思想改造后用于今日?倘若没有几千年前祖先不断探索产生的研究成果,屠呦呦如何能从《肘后备急方》中寻到灵感,从而提取出青蒿素治疗疟疾?中国文化的璀璨与悠久,成为了“历久弥新”的坚实基础。
于是大家或许就产生了疑问,中华文化已经如此辉煌了,为何不能直接照搬与沿用,却要继续让它们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产生新的面貌?这是因为当下时代的人永远是最终目的,因此文化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人,对人产生精神上的熏陶。时代在不断发展,时代的整体需求、意识形态都在发生变化,所以让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,才能更好地与符合当今人民的需求。敦煌文化便是如此,如樊锦诗所言,岁月正在带走敦煌,哪怕轻轻关门,壁画都会像酥皮一样脱落。如果岁月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,模糊掉敦煌的面容,那就以当今时代特有的方式,让敦煌焕然一新地重现在大家面前,进入大家的生活,这便是敦煌研究院研发电子壁画,敦煌文创的原因。
同时,历久弥新并非是事物自然而然的转化,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动改造的结果。它需要人们在拥有创造力的同时心怀包容,乐意尝试崭新的事物,而不是固步自封,自高自大。18世纪,咖啡进入了上海,在上海人与上海文化的不断改造下,它由饮品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方式,上海的咖啡馆既拥有西式餐厅的装饰,又拥有中式酒馆的热闹与烟火气。正是上海对外来事物的接纳,包容与孕化,才让上海文化在发展中不断迸发着新的火花,历久弥新。
无论是大火的“只此青绿”,各个文化景点开发的文创,还是许多博物馆推出的“线上展览”。从这些历久弥新的例子中不难看出,在当今时代,科技都是让文化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。但是,历久弥新从来并非是为变化而变化,为新而新,而是对社会,对民情充分体察后进行的有温度的改造,只有这样,所谓的新才有其意义所在。科技无论如何都是冰冷的,真正让它有温度的是人心。
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,让我们随着浪潮不断向前奔跑吧。日月其迈,岁律更新,大河泱泱,大潮滂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