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随着互联网的普及、人工智能的应用,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。那么,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?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谁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习惯了搜索可得的答案,你是否还会为破解一道难题而感到满意雀跃?享受了足不出户游世界的便捷,你是否还能为亲赏山涧清泉而觉舒爽怡然?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我们,似乎躺在唾手可得的“答案之书”上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疑问比任何一代少,智能助手看似解决了大多数问题,但人工智能终非我也,内心油然生发的疑问,才是我们与世界的真切碰撞。智解千万语,此问要躬行。 学问无遗力,躬行当为先,识见次之。信息时代的答案给了万千参考,但绝不会代替思考。 人工智能成为当代“解语花”,本质上就是一种人类已知探索的总和整理,它并不创造,只是在可知范围内生成。立在智慧宝库上的可知,并不代替思考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,一千个人工智能机器却只按照一种既定思维模式运行。 从这个角度去看,人类的思考、问题从不会因为任何技术的进步而减少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言,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。他说,即使面对宇宙的毁灭,人类依然能够保持其高贵性,因为人类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限的,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。 问题的思考成就了人类智慧之美,也推动着人工智能的进步。立在信息涌泉边的我们,有了更多的参考,需要做一个借力攻关的思考者,才能无愧于前辈巨人创造的“智能臂膀”。 鲲鹏同“风”起,扶摇九万里。智能便捷的世界里,答案正如“好风”,是问题孵化的保温箱。 答案之于问题并非终点,而是新问题的起点。互联网的便捷,人工智能的智慧,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知识宝藏也是无穷的问题宝库。 因为互联网,旁听了戴建业老师的诗词课,更想了解生动的大学课堂,产生问题,奋进学习。因为人工智能,杭州医生通过5G超远程机器人为新疆患者做肝胆手术,于是催生问题,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推广和保障? 问题和答案相互转化,从未割裂。企业家马斯克致力推动的太空探索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,恰是源于当前地球资源可知答案的追问。就像苏格拉底说的:“我拥有的知识越多,我越觉得自己无知。”人类发问的姿态始终昂立,这是我们赓续前行的深刻印记。 新时期的我们,浸润在互联网的新奇和信息爆炸的冲击里,要冲破技术藩篱,因为,我们既是发问者,更是解答人,时代会给我们新的追问,我们更需要有更加清醒的辨析和思考,更要明白的是:智能机器的答案固然精准迅速,却缺少个体体察的温度的独到。尽信“书”不如无“书”,时代递给了我们一本智能之书,我们开卷覃思,要把自己的答卷书写好,再将更多的思考交给下一代。 阅尽千帆皆不是,就此潮头勇追寻。落笔至此,耳畔仿佛想起屈子《天问》的沉吟“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……”楚音悠然,今我传斯,让我们做个好问青年,乘智能春风,书时代之问!